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随着山西省森林资源的全面禁伐和草场的全面禁牧,以及重点林生态工程的实施,森林资源得到快速增长,同时也使森林管护工作的压力日益加重,特别是山西是个煤炭大省,森林管护区内,煤窑众多,外来人员活动频繁,而管护人员少,管护面积大,管护工作更加困难。如吕梁林业局人均管护面积2万多亩,简单的靠管护员巡山管护,难以有效管护好森林资源。
晋中市80%森林分布在交通状况差的边远山区,70%的森林分布区没有有线电话,移动电话没有信号,超短波通讯网络没有建立,巡山管护人员发现案情后,无法及时报告,贻误处置良机。尤其是因采煤等引起的森林火灾和险情,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报告,造成大灾。
为了更好的管护森林,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山西省吕梁局、太原市国有林场及晋中市林业局等,大胆创新,开展了利用现代技术、科学管护森林的探索和实践活动。一是充分利用移动通讯网络技术。
从2004年起吕梁局根据森林资源分布、地形地貌、交通状况等特点,在原有的局、场、站三级管护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的基础上,积极与临汾市移动通信公司合作,探索利用现代技术,科学管护森林的办法。在屯里林场金岗岭梁顶建起一座现代化远程监控系统。包括高倍摄像头,无线信号发射装置,系统通过摄像机把监控画面通过数据传输到处理器,然后通过无线发射装置将数据信号传输到林场的接受器,接受器与电脑相连,将画面显示在电脑上,对10万亩森林进行24小时监测,监测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监控范围林内的异常情况。
系统还利用移动通讯技术,将采集到信号传输到林业局视频会议室和局域网内所有联网电脑,使全局各单位都能适时实施监控。山西省晋中市从2006年起与晋中移动通信分公司合作,建起了森林防护远程监控系统,建成了市、县两级网络通信平台、野外图像采集站。在重点林区建设25个野外图像采集点,利用微波、光缆等传输手段,将采集的图像实时传输至市县12个网络通讯监控中心,实现对全市70%左右森林的远程监控,对林区内发生的火情等破坏森林的活动进行24小时监控。远程监控系统建立后,由于对主要林区和出入林区的交通口都进行了24小时监控,可以及时发现林情和火情,提高了灾情处置效率,同时大大降低了管护监测成本。
据晋中市测算,按远程监控系统运行20年合同计算,监控242万亩森林,建设投入和运行费投入合0.28元/亩/年,而全市2006年财政用于巡山管护的经费投入却达0.82元/亩/年。二是建立智能电子巡检管理系统,对人员活动频繁的地方重点加强管护。智能巡检管理系统是将信息采集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把管护人员在野外巡护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计算机里保存,根据工作需要进行查询和生成各种统计管理报表,同时也是对管护人员巡护工作进行考核与监管的一项先进管理系统。吕梁局在全局重点管护区域,安装300多个野外巡检点,把管护人员在野外巡护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控制中心,并由管理人员将信息录入计算机,从而确保林内异常情况有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每月由林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巡检计划,由林管局天保办审核后下达本月计划,管护人员根据下达的巡检计划,到各自的巡检区域进行巡护,本月巡护计划执行完成后,将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查询和统计。巡检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森林资源管理的科技含量,使传统的靠徒步巡护看山管林的办法向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迈进了一步,效果明显。三是推行“GPS巡护”。利用GPS管理系统软件,将GPS巡检机数据导入电脑,将地形图扫描后贴图到电子卫星地图系统,可以更直观、更清楚地看到管护员巡护的地点是否合理、是否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管护员的责任心。
具体做法就是林场根据管护责任区类型确定巡护的地点位置、数量和巡护次数,利用GPS接受机,记录每一点的准确坐标,将数据导入计算机中保存,建立管护责任区巡护固定点的电子档案。管护员巡护时,按照确定的固定点进行巡护,观察周围50米内的变化情况,同时在其他巡护点随机确定航点巡护,对巡护中发现盗伐林木、森林火灾等破坏森林情况,可以及时向林场报告发生案件位置的经纬度,准确定位,以利于及时处理。以上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管护效果,尤其是发现和处理破坏森林案件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由于能够及时发现盗伐林木、森林火灾等毁坏森林的情况,并及时做出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据晋中市根据对2004年-2007年森林火灾情况的统计分析,运用远程监控系统后,火灾直接损失与扑救费用,较前三年年均降低582万元,减少了90%。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利用,现代,K1体育·app,森林,管护,手段,科学,国家
本文来源:K1体育·app-www.parcequeplume.com